虛扁壺加上卡金裝飾,是怎么樣的視覺感受
“虛扁”自明末即有,散見于各大紫砂典籍圖譜憑借著其“造型扁一分,成型就難一分”的特點被眾多壺友熟知,那么這樣一把有著如此悠久文化歷史的紫砂壺,它究竟是如何而來的呢?加上了卡金裝飾的虛扁壺,又是怎么樣的一種視覺感受呢?
扁壺早期出現于春秋時期。隴縣曾出土高20cm,寬20cm的銅扁壺,作酒器用。這就說明,扁壺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現是在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時期的扁壺在介紹中只聽說它是“扁體長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為龍形,后為龍形。腹飾大鳥紋,圈足飾波曲紋,間飾似云紋。此器造型獨特,紋飾新奇流暢。一改西周時期造型及紋飾風格?!?/span>
春秋之后,宋元明清歷代均有扁壺的制作,但是材質從金屬逐步的轉變為陶瓷器。到了明代,由于質地相近,紫砂的興起使一大部分陶瓷的從業者轉變到了紫砂工藝里面來。他們的轉變也同時使陶瓷的造型創作方法融合到了初生的紫砂文化中來。時大彬,這個紫砂歷史上的奇才,他創作了的玉蘭花瓣、印包、僧帽等壺的造型都是通過借鑒瓷器,日常仿生,象形提煉抽象而來的。
紫砂從業者在創作過程中還是考慮到了實用性,因為以前的扁壺多做酒壺用,不必頻繁的淋水,沖洗,也不必考慮到功夫茶沖泡時,高壺身對于茶葉、茶湯的控制上的影響,也不必更多的考慮出水和容量等等一系列茶道的要求。
將壺身放倒,首先不會水位太高悶茶,而且實用時候擺放更加穩定。放倒后的壺身高度恰巧和當時一本線裝書的高度差不多,也是放在書桌上泡茶品飲時所用,所以取了個名字叫“書扁”。
汪慶紅老師的這款虛扁壺,做的比傳統更扁,加上卡金工藝的裝飾,難度更大,紫紅色的泥料更是賦予了此壺的沉穩博大,細膩柔滑令人觸之便心情舒暢,這便是紫砂泥和虛扁壺的魅力。
無需茶葉也有泥香,久經泡養泥色更純,色澤更亮,在養壺之時,人與壺一同成長,見證著歲月。、